“2024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论坛--低碳引领,焕新启航”主题活动圆满成功

发布时间:2024-08-08 15:58:34

2024年8月1日,“2024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论坛——低碳引领,焕新启航”主题活动在东莞松山湖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办。论坛围绕“创新”与“低碳”发展等热点议题,为省内业界代表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帮助企业家准确研判国内外低碳政策发展趋势,为加快培育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献计献策。


1723100846.png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下称一个地球)、广东省南华节能和低碳发展研究院(下称南华研究院)主办,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协办。活动自宣传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与关注,当天出席活动宾客人数多达150人次。


1723100892.png

图 一个地球华南区域项目主任师华开场致辞


活动开始,一个地球华南区域项目主任师华、广东省省南华节能和低碳发展研究院院长易国刚分别为论坛致开场辞。主办方表示,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当前产业和企业迎来了巨大发展挑战与机遇。广东省工业长期重型化、低碳化特征与绿色发展趋势要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我省低碳转型任务严峻性和挑战性。要实现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包容性、梯队式培育低碳转型新动能是关键,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共同提升企业减排意识,引导科学制定减排目标,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1723103120.png

(图 广东省南华节能和低碳发展研究院,易国刚院长)

 

南华研究院易国刚院长演讲《我国(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布局与策略》称,当前我国开展低碳管控以行政手段为主,虽然“十四五”以来出台系列低碳方面的宏观政策,但具体落地措施仍未细化。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布局主要在市场和行政手段结合、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强用能监管与能效提升,以标准提升为牵引,以诊断监督为抓手,推动用能设备能效升级,推广节能工艺技术应用,协同实现节能降碳;二是推动发展和使用清洁低碳能源,通过广东试点碳市场扩容、加强绿证交易与能耗双控机制衔接等举措促进可再生能源消费;三是做强绿色制造业,依托节能降碳行动指南升级改造现有产能,增量部分重点鼓励招商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促进绿色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易院长总结,当前市场化节能降碳动力在逐步增强,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是趋势。面前部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国情挑战,全社会共同参与是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的关键。


1723103151.png

(图 气候视野(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海华永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必轩律师)

 

近年来,围绕“气候”和“碳排放”的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加快建立,国际市场绿色低碳规则对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形成挑战。围绕出口和供应链的低碳与“可持续”压力,气候视野(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吴必轩律师演讲《国际市场绿色低碳规则解读》主题。吴律师强调,社会各界须客观理解欧盟“绿色贸易工具箱”内容及作用。“碳关税”(CBAM)虽作为欧盟边境措施重要一项,主要为解决已被纳入欧盟碳市场的行业所担忧的“碳泄漏”问题,即未纳入欧盟碳市场的行业就不会被纳入CBAM。而欧盟市场“绿色门槛”循环经济行动计划,作为欧盟绿色工具箱中另一主要工具,其重要性及紧迫性要强于CBAM。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提出一切产品都要可持续,覆盖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几乎所有产品,以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编织一张产品“绿色规则网”,使可持续产品成为欧盟的规范。因此,“生态设计”将成为整个欧盟绿色新政关键中的关键,其涵盖了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具体16类环境影响类别。因此在欧盟产品“绿色规则网”下,欧盟围绕生态设计出台了《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规则》,通过建立产品数字护照要求,要求在欧盟销售的产品须在全生命周期贯彻“可持续性”,并为绿色转型赋能消费者出台“绿色声明指令”,不允许“漂绿”,禁止“零碳产品”标签。


1723103269.png

(图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气候与能源转型高级项目经理,唐伟珉先生)


气候变化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巴黎协定》温升控制目标挑战巨大减排压力现实,突破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应对当前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务的关键。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气候与能源转型高级项目经理唐伟珉先生通过《气候创行者助力科学碳目标》主题,向观众深刻阐释科学碳目标与技术创新具体逻辑关系。目前国内企业在碳减排认识与行动处于启蒙阶段,推动供应链低碳行动是当代国内企业面临的较大难题。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是帮助企业根据最新气候科学设定具有雄心的减排目标的一个全球性倡议,参与企业应设定以科学为基础的近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并规划技术减排、提高新能源使用比例、推动价值链共同行动等具体路径,努力向目标靠拢。SBTi长期目标有赖于技术创新,同时全社会低碳转型和净零排放启动倒计时。新形势新机遇趋势下,WWF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有巨大技术发展空间,总结过去多年实践摸索,WWF对气候创行者项目(Solver)优化并正式提出2.0版本。Solver项目战略目标通过与生态系统参与者合作,建立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气候绿色技术赋能平台。项目致力于甄选具有变革性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低碳创新技术,通过引入资源支持气候技术的推广和进入市场,为致力于减少排放的企业提供减排和实现绿色增长的方法、解决方案和产品,为构建创新生态以及低碳创新技术的市场化发展和大规模应用创造有利条件,成为中国与世界、先进气候技术与应用案例之间的通道。


1723103338.png

(图 全球气候创新中心(GCIC)专家智库碳管理专家,广州湾区碳中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欢先生)

 

ESG作为当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双碳和ESG关系将相辅相成。广州湾区碳中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欢先生在演讲《碳管理破局ESG提升可持续竞争力》中表示,企业构建和实施ESG体系是一个涉及多层面、全流程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理念-诊断-战略规划”的全要素融合,又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全方位推进,同时需要相关组织与资源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保障。在实际企业开展ESG过程中,不仅企业家思维上的突破和转型,实践中也面临着人才方法和协同的实际困难。碳管理是ESG的重要部分,通过加强碳管理建设可为ESG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企业和私营部门而言,碳管理是未来竞争优势所在。碳管理内容是从碳管理战略出发,主要包括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管理方法,以及在管理过程中塑造的管理理念、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等在内的一整套内容。以《碳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T/CIECCPA 002-2021)(简称EATNS碳管理体系)为例,该体系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融合战略思维、风险思维、过程思维、系统思维,统筹考虑组织生产运营全过程,系统提出碳管理体系“4+1”模块。其中“4”指碳排放管理体系、碳资产管理体系、碳交易管理体系、碳中和管理体系,“1”指碳信用评级。李老师强调,构建EATNS碳管理体系是一把手工程,通过运用碳管理体系工具,加快企业培养低碳人才团队,支撑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加强碳足迹管理,主动应对全国碳交易市场,加快减排降碳的实施,助力企业提升综合可持续发展管理能力。


1723103375.png

(图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南分院/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咨询培训中心雷雪晶主任)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南分院/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咨询培训中心雷雪晶主任演讲《绿色制造赋能新质生产力》主题。她强调,绿色制造持续推优做强为新质生产力培育优质主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目前我国产业处于微笑曲线洼地,大而不强,全而不优,亟待需求清晰的绿色发展路径通过战略引领实现价值的转型。在此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绿色制造是抓手。绿色制造是制造强国核心战略任务之一,也是推动企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系统工具和方法,使生产全程集成效益最大化。纵观过去十余年,绿色制造体系持续深化。2024年《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从纵横两个维度规划梯度培育机制:纵向形成规范统一的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横向形成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园区内、供应链上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的培育机制。总结绿色制造推进成效,其生态系统不断完善与经济发展实力成正比,未来在绿色壁垒挤压和绿色政策虹吸的趋势影响下,整体制造业面临“四再”挑战,分别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支持“再加大”,绿色低碳规则和标准“再输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再强调”,碳减排目标“再提升”。主动锻造产业力竞争优势,推动绿色制造体系提质扩面,绿色制造工作整体向高级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


1723103407.png

(图 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双碳中心/高级顾问,刘治猛教授)

 

新能源作为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发展新能源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双碳中心/高级顾问,刘治猛教授演讲《新能源技术低碳战略布局与应用前景》介绍,新能源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仍面临技术、成本等挑战。新型储能技术与新能源消纳匹配性较好,优势逐渐凸显,目前以锂电子电池储能为主的电化学储能处于规模化加速发展阶段,在国家双碳战略驱动下,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新型储能电站用户侧峰谷套利、直控型可调节负荷、共享储能、独立储能等场景应用和价值逐渐凸显。未来,储能产业将重点向储能技术革新、多元化应用场景以及国际合作与竞争方向发展。区域发展上,东莞作为全球闻名的“世界工厂”,东莞企业耗电量巨大储能电站成为实现碳排放双控指标的首选,同时氢能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排放、可再生等优点,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建议东莞锚定发展定位,将松山湖打造成为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引擎,辐射带动松山湖功能区乃至东莞全市新型储能产业。具体战略规划上,建议一是切入点以促进储能项目落地带动新型储能产业上中下游企业聚集;二是以锂电储能产业链为主,协同发展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镁(锌)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产业链;三是推动围绕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等多领域推广应用示范,加强对制氢(电解水制氢、太阳光解水制氢、甲醇重整制氢等)、储氢(高压储氢、金属合金储氢、有机化合物储氢等)、用氢(大数据中心、能源展、燃料电池等)材料等研发探索。


1723103448.png


一场干货满满的学术盛宴,本次论坛6位专家从不同主题切入,为现场观众深刻解读当前制造业低碳转型的挑战和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互动,开拓各主题领域的学术视野,激活学术灵感,充分助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发展凝心聚力,焕新启航。

 

---END---



活动剪影:

image.png